close

  李志剛
  近期關於校園足球的“利好”消息層出不窮,已經有明確的信息顯示,今後有關方面會“將校園足球開展情況與地方政府、教育部門和校長的業績考核掛鉤”。在這種情況下,校園足球現在想不火都很困難,但我們此時尤其要警惕校園足球開展出現“一刀切”的傾向。
  此前,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講話中提到,足球會成為一些學校的體育必修課。這裡提到的“一些學校”,指的是“校園足球特色學校”,教育部的目標是力爭到2017年在全國扶持建設兩萬所左右中小學校足球特色學校。按照起草該項計劃有關人士的解釋,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只占全國中小學校總數的5%,其他學校則是鼓勵“一校一品”,即一個學校有一項自己的品牌、品質或特色的體育項目。但在當前的大形勢下,幾乎可以肯定,絕大多數學校,即便擠破了頭也想晉級這個“5%”,如果暫時沒能評估過關,落選的那些學校,肯定會“痛定思痛”,一心想著“迎頭趕上”。為了發展而發展,為了足球而足球,這會成為奇觀,也將變為笑談。
  為了鼓勵各地中小學以及學生家長,加大加強對校園足球的投入和認識,教育部表示將在200所高校建立高水平足球運動隊,而之所以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,就是為了把高校在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中的引領作用體現出來,讓更多的中學生可以通過足球獲得升學便利,而且足球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將不再受學校招生名額的限制。這樣的“杠桿”,其實更像是在拔苗助長,通過人為的方式,近乎生硬地增加足球從業人口和行業規模,但對於那些不喜歡足球的孩子及其家長呢?這似乎不太公平,甚至涉及歧視,難道今後孩子們只有選擇足球的權利?難道只有喜愛足球並且有所建樹,才能成為“主流”,從而被老師、學校認可?
  成年隊成績慘淡、青年隊規模不夠、學校里基數太低……此次,由教育部接替國家體育總局,主導校園足球工作,確實能在短時間內立竿見影,但只要“應試教育”、“高考中考一考定江山”的機制不變,校園足球恐怕仍將流於形式——現行的教育體制使學生從小就進入升學考試的模式中,分數的競爭使學生不自覺地忽視了體育鍛煉,而整個中國社會在教育領域形成的“對考試分數趨之若鶩”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,迫使孩子們遠離了操場,體育意識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——同文明素養一樣,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也有一個養成過程,這個過程需要時間,也需要空間,更需要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與理解;這個過程最好是自發的、自覺的,而不能是被動的,更不應該是被指定的!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校園足球別搞“大躍進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ahzc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